約診專線:03-5353680

衛教資訊列表

Mon12
中醫藥對於防治病毒性疾病的認識(二)

中醫藥對於防治病毒性疾病的認識(二)       院長  黃嘉宏

 

現今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的發展有增長的趨勢,然而現代醫學對於這類疾病,卻仍舊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。由於病毒的變異性以及使用化合藥物治療的副作用,以至於現代醫學仍舊無法採取單一性標準化的防治政策。雖然有疫苗的問世,其確實也徹底地讓天花病毒絕滅,但是由於病毒的變異性,以致於我們仍無法有效地解決每一種病毒所造成的威脅。所以西醫對於病毒性疾病的治療,除了能力有限地採取抑制或消滅病毒手段外,也只能症狀治療的支持性療法,最終仍需要靠機體本身的自癒能力來恢復健康。當微觀發展地愈趨成熟的西醫學,面臨治療上的瓶頸,此時重視宏觀與整體性的中醫學就逐漸受到了重視了。

在2003年SARS期間,大陸地區,中醫在防治這類病毒就明顯地突顯了它的特色與優勢,不論是應用衛氣營血辨證亦或是三焦辨證、瘟疫辨證、臟腑氣血辯證,都順利地成功讓許多感染的患者恢復體能。這說明了中醫不再是歐美國家所稱的另類非主流治療,其實中醫發展得宜也可以成為主流醫學。除此之外對於麻疹、病毒性腦炎或肺炎或心肌炎、中醫的治療也十分有效果。許多的中藥藥理實驗已證實了中藥具有抗病毒的作用,方法有:

1.     「直接殺滅或抑制病毒的作用」: 

藉由阻斷病毒繁殖過程的吸附、穿入、複製、與成熟中的某一環節,從而達到抗病毒的目的。例如板蘭根、黃芩、金銀花、連翹、苦參等。

2.     「間接抑制病毒」:

  乃促進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,增強體細胞、體液免疫功能,並活化巨嗜細胞,促進干擾素生成,這就是所謂的調動機體防禦能力,從而達成抗病毒的作用。像某些有增強免液功能的藥物有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冬蟲夏草、枸杞等。

然而很多單味藥物在藥理實驗的體外試驗下,並沒有發現抗病毒的功效,可是組方使用後卻又可以發揮抗病毒的作用,因此潛在性的抗病毒中醫藥可能更多。

整體而言中醫藥防治病毒性疾病的特色有下列幾點:

1.     「審證求因與辨證論治的精神」: 

中醫根據病毒入侵人體的諸多症狀,來判斷外感邪氣的種類與入侵途徑,從而辨別證型與治療法則。

2.     「邪正的消長與轉歸」:

同一種病毒入侵人體,所造成每一個人的反應也不大相同,過程產生的症狀變化也不見得一樣,病毒最後對人體細胞造成的影響也可能不同。中醫以其獨特的辯證思維來了解敵我勢力的消長,從而擬定攻邪或扶正或攻補兼施等治則。

3.     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」:

中醫的治療不是一味地與病毒對抗,而是既注意袪邪,更注意調護病人的正氣,使邪有出路,例如汗、吐、下等法即是如此。

4.     「中醫重視臨床思維的整體觀」:

  中醫把人體內臟和體表各部分組織器官看成一個有機整體,同時認為四時氣候、地土方宜、環境等因素,對發病及人體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。因此既強調人體內部的協調完整性,也重視人體和外界環境的統一性。例如SARS發病期間,北方與南方因為地理環境與體質等差異,而有了不同的辯證分型。

5.     「辨證方法有多樣化」:

  病毒性傳染病常常來勢兇猛,傳變快、傳染力強、病情重,因此常常需要綜合運用六經辨證、衛氣營血辨證、三焦辨證、瘟疫辨證、氣血津液辨證、八綱辨證等以靈活運用提高療效。

6.     「治療方法的多樣性」: 

中醫治病除了傳統的湯劑劑型外,也有藥浴薰洗、灌腸、滴鼻、針刺與穴位注射等,可提供多樣化制宜的選擇。

7.     「中藥的使用副作用與併發症少」:

    相較於西醫使用抗生素,類固醇等藥物,中藥有明顯地較少的併發症與副作用,尤其在複方的使用下,更能很好地將副作用減到最低。

    雖然中醫藥治療病毒性疾病有諸多的特色與優勢,然而傳統的宏觀的證候主觀性較強,因此若能再引入現代微觀辨證指標,參照現代臨床研究的方法,提出更有說服力的實驗證據,將大大地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性與可重複性,也更有助於傳統中醫學的永續發展。